七月,正是西藏冬青稞成熟的季節,拉薩河畔到處都是成熟的青稞田,金黃的麥穗在陽光下十分耀眼,在壯麗而又神秘的高原土地上,這無疑是最迷人的色彩了。
青稞是西藏乃至整個青藏高原地區普遍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,也是藏族人民賴以生存繁衍的基本食物。但是就在60年前,青稞對于西藏人民來說,還是一鐘奢侈品。因為那時候產量很低,一年忙到頭也打不出多少糧食,甚至還有時候填不飽肚子。
但是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,青稞變了,能豐產了,并且更加有營養了,能加工成的食品也多樣了。收獲后的青稞,能變成糌粑,能釀酒,還能做成餅干、面包等等。原本只是用來糊口的青稞,變成了農民增收的“香餑餑”。
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山腳下的這塊青稞田長勢整齊,穗長而籽粒飽滿,真是讓人羨慕。這些長勢喜人的青稞,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冬青稞新品種冬青18號。
青稞,又稱裸大麥米、大麥等,在植物學上屬于禾本科大麥屬作物,是栽培大麥的變種,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谷類作物之一。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、青海、四川的甘孜和阿壩、云南的迪慶、甘肅的甘南等地區。
為了發揮冬青18號的高產潛力,專家們可沒少下功夫。不僅在不同的示范試驗田里親自參與各項田間管理工作,收獲之時,更是仔細的進行田間測產,以便更加準確的掌握冬青18號的產量情況,總結出它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。
冬青18號在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的全區區域試驗中,畝產達到了382.5公斤,比對照增長10%以上。2011年開始,主要在山南、林芝、拉薩等地六個點進行示范,在連續兩年的全區生產示范中,畝產達到了372公斤,比對照增長11.7%。
多年的生產示范表明,冬青18號是一個高產穩產的優良品種,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。2017年,在拉薩、山南、林芝、昌都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近2.7萬畝,平均畝產370千克,比別的冬青稞品種增產10%以上,比春青稞增產12%以上,大幅度提高了西藏冬青稞產量和質量,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效益。
那這冬青18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品種呢?冬青18號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從雜交組合冬青11號和在zdm82987-88605雜交選育而成。2013年,通過西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。
冬青18號為高產中晚熟糧草堅固性冬青稞常規品種,全生育期271天左右,幼苗長勢旺分蘗能力強,株高100厘米左右,柱形緊湊、葉寬,葉色濃綠,莖桿彈性好,成穗數高、短芒。平均穗長7.5厘米,屬中穗型。結實率為90%以上,千粒重為42.6克左右,抗寒、抗倒、抗細菌性條斑病、黑穗病和青稞銹病。一般畝產350千克,高產栽培試驗表明,該品種的最高產量潛力為畝產550千克。冬青18號適合在海拔2600至3800米的河谷農區,灌溉條件好,中上等肥力的區域生產種植。
拉薩、山南、昌都種植區一般在7月底前收獲,林芝市東青稞種植區一般,6月底7月初收獲。
在生產上怎樣栽培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品種優勢,獲得較高的產量呢?
俗話說種子不好豐產難保。為了保證種子質量冬青18號生產用種最好購買包衣種子,對于自留種子播種前,必須對種子進行精選、晾曬和種子包衣。種子包衣,最好采用機械包衣,包衣后,放置陰涼處二十四小時后就可以播種。
冬青18號是一個高產穩產品種,對水肥要求較高,必須選擇肥力中等以上,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,才能發揮他的高產潛力。
此外,青稞不能連作。前茬最好是豌豆、油菜、馬鈴薯等作物。種植冬青十八號的地塊,底肥一般每畝施農家肥1000到1500千克,磷酸二銨15千克,尿素7.5千克,鉀肥1.5至3.5千克。施肥應因地制宜實行測土配方施肥,減少化肥用量。整地要求吐穗地坪上虛下實,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水保肥性。
冬青18號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進行播種,播種量一般每畝控制在15到16公斤,播種深度為5到7厘米。冬青18號適宜播種的氣溫為16至18攝氏度,需要注意的是,要盡量早播,以防土壤上凍不利于出苗。
拉薩山南等式的播種期一般在10月初,林芝昌都等式的播種期在10月中下旬。適時播種是保證苗全苗壯獲得高產的重要環節,只有適時播種才能沖分利用越冬前的生長季節,使幼苗生長健壯,以保證幼苗安全越冬。
當小苗長到兩葉一心時,根據田間雜草生長情況,進行一次中耕除草。西藏地區冬季寒冷,為使青稞在冬季有適宜的水分供應,鞏固越冬前分裂,保證順利越冬,一般在11月20日至25日之間,灌越冬水。需要注意的是,越冬水要求小水漫灌,澆足澆透。
冬青18號進入返青期后,要每畝追施尿素7.5到10公斤。冬青科一般于3月初開始返青,返青期間氣溫仍然較低,土壤微生物活動弱。養分分解緩慢,土壤中可溶性養分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。因此,返青期要及時進行追肥澆水,一般在3月20日左右完成施肥澆水,以促進大分蘗成穗,提高成穗率。促進小碎小花分化,爭取穗大粒多。
當田間半數以上植株的第一莖節露出地面1.5至2.5厘米時,表明青稞生長進入拔節期。拔節期要灌好拔節水,再追施化肥,一般的量掌握在5到10公斤每畝。
進入拔節期,莖葉生長茂盛,需水量達到最大值,應及時澆水。拔節以后,隨著氣溫的升高,病蟲也開始增多,因此,要加強病蟲監測和防治管理。
冬青稞在每年的三月底,四月初重點調查體驗田間地頭冬青稞的蚜蟲。蚜蟲發生主要在底部的葉片的背面。當沒百株青稞苗上發現有250至500蚜蟲時,應及時噴藥。
凡是沒有施拔節肥的地塊,一般要在旗葉露尖時,隨澆水,每畝追尿素6-8千克,以滿足青稞對肥水的需要。
冬青18號抽穗以后,特征特性已經充分展現,為防止混雜應根據冬青18號的穗子特點,及時去除田間雜草,以保證品種的純度。特別是對于留種的地塊一定要進行全田拉網式去除,將雜株整株拔除,帶出田外。需要注意的是,燕麥草、小麥等要一同拔出。
為了保證青稞正常節食灌漿,再抽穗后應根據天氣、土壤情況澆好抽穗、揚花、灌漿水,以滿足青稞對水分的需要。在青稞灌漿初期,噴施葉面肥能有效延長上部葉片的功能期,防止植株早衰,增加粒重。葉面肥一般選用0.2%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.2%至0.3%的尿素溶液連續噴施兩次。間隔時間為五到七天。
冬青18號一般在6月底至7月底收獲采用人工或半人工收割堆垛。應在冬青18號穗下節尖成黃色,籽粒呈現黃粒時收割。